溧水特教學校牡丹園吸納二十多名殘障畢業生就業
綻放最美“牡丹季” 特教花開“別樣紅”
【資料圖】
□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王麗華
“五一”前夕,南京市溧水區特殊教育學校里200多畝的牡丹園里春意盎然,牡丹花剛落,芍藥、木香花開正好。這里除了是游客的游賞勝地,還是一群孩子的勞動實踐基地、就業園地。20多個殘障畢業生不僅為游客種出了風景,也為自己的人生種出了美麗的花季。
4月20日,記者走進學校,這座特殊的學校分外安靜。牡丹園里,基地的職工們分散在各處忙碌。在校長楊錦的指引下,記者看到兩三位聽障人士在拖拉機上栽苗,幾個殘障人士在管理花卉,還有幾個剛剛忙完手上的活兒坐在樹陰下休息……
記者又走進一座玻璃溫室里,這一邊大約十位高中生正在跟著老師學習如何播種、栽種,另一邊養護管理員胡善榕正埋頭修剪花枝、給花澆水。今年22歲的她患有輕度智障,畢業后在基地工作兩年了,如今已經熟練地掌握了花卉種植技術。
農業生產比較瑣碎,常人很快可以上手的工作,殘障學生往往需要更長時間學習和訓練。胡善榕的指導老師湯清清,正在一旁帶著幾個新人工作。她有聽力障礙,接受采訪時她一邊試圖努力說清一邊習慣性地打著手語。十年前她從特教學校畢業后就在基地留下工作,30歲出頭的她已經算基地里“老員工”了?!拔矣X得在這里工作很好,不管遇到什么困難,我都愿意去克服?!?/p>
“我們建設基地的初衷主要是給畢業的孩子們提供就業機會?!睏铄\回憶,2002年溧水區特殊教育學校第一屆聽障學生陳明生給時任校長葛華欽寫來求助信:“老師,我要吃飯,孩子要上幼兒園,我該怎么辦?”這封信讓葛校長感觸很深?!白鎏厥饨逃粌H是要教這些孩子識字,更重要的是要服務他們融入社會,能靠自己的雙手養活自己?!睏铄\告訴記者,葛華欽決定創辦一所技能培訓基地,第二年,學校拓展了300畝荒山作為教育培訓就業基地,并把特殊教育學制由9年延長到12年,增加了3年的基地實踐技能培訓,基地無償為畢業生提供崗位。
這讓學校獲得了社會的關注和幫助,一家學校的小愛,引來了社會大愛。2004年開始有社會企業無償對基地進行捐助,基地發展步入快車道。目前,牡丹園有來自5個國家、100多個品種的牡丹和30多個品種的芍藥,花期從3月末一直持續到5月,其間向廣大市民開放。
基地也從當初的幾名職工,發展到如今的20多名殘障職工。目前基地的維護管理主要依托社會的支持。除了門票收入,現在基地也成為南京市殘疾人教育培訓就業基地、南京市中小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南京市現代農業培訓基地。每年接待近3萬人次中小學生實踐,學生也有了與外界交流的機會。
近年來,在南京市農業農村局的協助下,南京創意農業研究院與學校進行牡丹文化方面的合作。研究院副院長王波說:“學校以就業為導向的農村特校一體化課程,讓農業成了特殊孩子們的療愈手段,不僅拓展了農業的內涵,也鍛煉了孩子們的社會適應能力?!?/p>
但楊錦還有更長遠的計劃和目標?!拔覀冞€是積極鼓勵他們到社會上去就業。希望這里是他們過渡的平臺,為未來到社會上就業打基礎。我們創造更多的機會,努力讓每一個殘疾小孩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希望他們不僅能在學校獲得知識,還能有尊嚴地生活?!?/p>
版權聲明
1、本文為南京日報、金陵晚報、南報網原創作品。
2、所有原創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圖片、文字及多媒體形式的新聞、信息等,未經著作權人合法授權,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使用或者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本網站摘錄或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轉載信息版權屬于原媒體及作者。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