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柏林風光 圖片提供/視覺中國
每個城市都有其獨特的空氣或氣質。德國由16個聯邦州組成,其中柏林、漢堡和不來梅為3個城市州,均位于北部。漢堡瀕臨北海,漫步漢堡,市中心商業街凝重而井然,不甚喧鬧,商店似乎總有種尚未營業的安詳。即便在湖面鳧游的天鵝也傲然自得,使城市彌漫著一種宗教的蕭然。不來梅則淫雨霏霏,連月不開,多少有些壓抑,且兩城都是港口,空氣中永遠飄浮著淡淡的海水味。
而柏林位于東北,氣象豁然開朗,朝暉夕陰,氣象萬千。原因是城市中心遍地是精心修整的花園,全市約有26.5%的面積被花草、樹林等綠色植被覆蓋。整座城市還環抱在廣袤的自然森林之中,空氣中的含氧量很高。正是柏林這得天獨厚的森林大氧吧的清新空氣,使得柏林人感到無比愜意和舒適,性格樂觀向上。于是乎一個叫保羅·林克的作曲家抓住了柏林這一特點,于1904年寫了一部名為《月亮公主》的輕歌劇,其中有首曲子叫《柏林的空氣》。此曲音樂優美、節奏熱烈、情緒歡快,恰到好處地體現了柏林人樂天達觀,對自然的親近熱愛之感。正是因為《柏林的空氣》的獨特魅力,它逐漸成為一種標志,在德國各大演奏會中經常作為返場曲目。一經演奏,便成為柏林人的集體狂歡。
柏林西部有一片占地3150公頃的森林,由于自然生態的推移變化,森林腹地逐漸形成了一塊約30米深的盆地。1935年,經過大膽的創意修整,在這里開辟了一個可以容納幾萬人的露天劇場,冠名瓦爾德尼森林劇場。最初,它只是供大型宗教儀式和演出之用。1982年,露天舞臺被裝上了一個巨大的雙塔型白色頂棚,設有88排環型坐席,可容納22000名觀眾,與其周圍的自然森林景觀有機地融合,成為一個可以舉行大型戶外音樂會的理想場地。此后,這里隨著柏林愛樂一年一度的“森林音樂會”名揚世界。在這里聽音樂會,聽眾不用像到音樂廳那樣西裝革履、正襟危坐,而是非常隨意。人們帶著毛毯、野餐來到這里,或躺或坐在地上,夕陽西下時,一邊聽著世界上最著名樂團的精彩演奏,一邊點燃小蠟燭,在燭光下酌酒鋪肴,情調自饒別趣。歐洲的露天音樂會比比皆是,但完全融入大自然懷抱的卻不多見。
在維也納美泉宮舉辦的露天音樂會可謂一樁盛事,但背景卻是金碧輝煌的皇宮,雕欄玉砌、瓊樓玉宇,總感到宮殿的高樓別館是劇院的包廂,貴婦人身著綺羅文秀之服,金銀簪釵,粉黛鉛華,無人間煙火氣,不僅使聽眾分心,而且還必須正襟危坐,不敢造次,遠不如森林音樂會瀟灑自如,隱然有泉石之氣。
“柏林森林音樂會”由柏林愛樂樂團從1989年開始創辦,至今已有30多年的歷史。與傳統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一樣,每屆柏林森林音樂會的最后也要演奏一首固定的音樂作品作為結束。前者演奏的是具有濃厚維也納風格的老約翰·施特勞斯的《拉德斯基進行曲》,而柏林森林音樂會演奏的是讓全體柏林人最引以為自豪的《柏林的空氣》。演奏此曲時,熱情的觀眾在情感激蕩的音樂作用下,或愉快地鼓掌、晃動、隨著音樂節奏吹起響徹全場的口哨,或掀起陣陣人浪,使劇場出現更加熱烈、歡快的場面。夜幕降臨,觀眾燃起的一束束小煙花,就好像夜空中的繁星,晶瑩閃爍,構成森林音樂會的特殊魅力。
柏林菩提樹大街是歐洲著名的林蔭大道,長1475米,寬60米,從勃蘭登堡門向東延伸。大街人行道兩旁,排排栗樹和四季常綠的菩提樹婆娑成行,微風吹來,婀娜多姿,一派浪漫風情,整條大道如詩如畫。每當我徜徉在這條大街上時,腦海中都會響起《柏林的空氣》的旋律,佇立在勃蘭登堡門這座雄偉的凱旋門前,仰觀六根巨大的新古典主義風格石柱以及坐落其上由四匹青銅馬拉著的勝利戰車雕塑,我似乎從清澈的空氣中嗅出了柏林人的樂觀精神。
(原標題:柏林的空氣)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