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涌畔,鳳翔灣片區,曾經一片灘涂荒草地,如今一河兩岸、綠徑穿花、設施齊備,每逢周末,就會吸引市民游客前來露營休閑。
這里是禪城區南莊鎮的東部門戶,是南莊城市化發展的重點區域,也是禪城“五片區三帶五平臺”重要載體平臺之一。歷時1年建設,不久前,鳳翔灣片區河岸提升改造全面完工并開放投入使用,從原來單一的舊堤圍蝶變成兼具防汛抗洪和城市景觀功能的濱水公共空間,成為南莊城市化的又一新地標。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鳳翔灣體育公園。
舊堤變碧道煥發新活力
鳳翔灣片區最早修堤時間始于明代,據清代同治年間修訂的《南??h志》記載,鳳翔灣片區在清代下設有溶洲鄉圍仔基、薛屋滘圍、柏塱圍、槎頭圍、溶洲堡南圍的堤圍基段。清代光緒年間,鄉紳合議為抵御洪水和加強排澇,在溶洲鄉堤圍上新設南石閘和北石閘,向西連通羅格圍。
20世紀50年代末期,南莊因農業經濟和堤圍自身發展需要,進入聯圍階段,溶洲堡南圍向南遷移,與南海學宮太平沙(舊為河心島,今在東村陶瓷輔料市場至吉利河一帶)一起合并入羅格圍。
聯圍60年來,一代又一代水利抗洪技術的傳承與發展,成功抵御了1994年、1998年大洪水的考驗,保障著南莊的安定與發展。
而鳳翔灣片區內的上元、東村和溶洲等村,自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先飲頭啖湯的眼光和魄力,率先引入陶瓷產業,為南莊后來發展成為“中國建陶第一鎮”奠定基礎。
時過境遷,在完成不斷筑高加固的同時,堤圍也隨著城市化的推進不斷完善和多樣化,從單一防汛抗洪轉變成兼具防汛抗洪和景觀綠化的功能。
近年來,南莊謀劃打造“三區兩翼”的新城市空間格局,其中鳳翔灣都市產業區正是“兩翼”中的重要一極,定位打造產業創新智核和田園水鄉生態綠核。
鳳翔灣河岸碧道建設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
南莊投入1.07億元,推進鳳翔灣河岸碧道項目建設,分別是溶洲堤段河岸整治項目和南莊鎮東平河水軸線濱水公共空間改造項目。兩個項目從廣佛高速溶洲井深村段始,向東南繞溶洲東村上元到吉利涌禪西大橋段止,涉及改造的河堤碧道總長度為5公里。
鳳翔灣片區碧道項目與張槎智慧新城、石灣南風古灶、上華田園區隔河相望,以“溶洲碧道”“魚鷺洲尾”為亮點,進行城市開放空間設計,著重打造青少年時尚運動、市民健身休閑、濱江觀景廊道等功能于一體的休閑河岸公園,利用舊碼頭渡口等廣闊空間建造濱水步道、陽光草坪、觀露平臺、童趣天地、浪漫花海等新型城市人文景觀元素。
參照城市型綠道和萬里碧道標準,根據河岸現狀條件,鳳翔灣片區碧道項目還設置多種斜坡式護岸堤型,臨水側設置2米寬的休閑棧道區的親水平臺,平臺以上岸坡采用植物措施,加之以紫花鳶尾、落羽杉、蘆葦等點綴,岸芷汀蘭,白鷺棲息,水浸落絮,形成一道亮麗風景線。
鳳翔灣碧道項目打造青少年時尚運動、市民健身休閑、濱江觀景廊道等功能于一體的休閑河岸公園。
留住鄉愁打造網紅打卡點
鳳翔灣碧道項目建設既按照城市建設現代化的新標準,也創新融入本土文化元素,讓當地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留得住文化、記得住鄉愁。
項目串聯起碧道沿岸的美麗鄉村、柏塱古渡口、南莊建陶文化、上元舞火龍非遺文化、柴基炮樓、水利驛站等元素,在保留傳統文化的同時,充分挖掘區域歷史文化、水文化和生態科普文化,把鳳翔灣片區沿線鄉村的人文歷史及現代社會風貌搬入碧道廊道,展示鳳翔灣河岸文化的獨特魅力和發展活力。
河岸水文化的構造,為人與人間交流,人與水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平臺,強化本地村民對本地的認同感,重組新南莊人對鄉村的歸屬感,鳳翔灣河岸碧道的建設帶來不僅有視覺意義,更重要的有精神意義。
生態興則經濟興。隨著碧道建設提升鳳翔灣片區的宜居環境,明德中英文學校、鳳翔灣公立學校等商住、醫療、教育等配套設施集聚,充分體現了水生態效益帶動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不遠處,在建的鳳翔大橋有望年底完工通車,更成為禪城東西向的交通大動脈,大大緩解石南大橋的交通壓力,加快南莊鳳翔灣片區與石灣東平云谷片區建設開發,帶動禪城東西部協調發展、比翼齊飛。
河岸碧道的建成,極大地促進了當地文旅產業的發展。如今,上元洲尾圍濕地公園,已經成為佛山市民周末露營、游玩的網紅打卡勝地;位于吉利涌上元段的鳳翔灣濱水體育公園,白天市民在此開展親子活動、體育健身,晚上在夜光倒映下休閑散步,令人流連忘返。
鳳翔灣濱水體育公園晚上在夜光倒映下休閑散步,令人流連忘返。
【南方日報記者】羅湛賢
【通訊員】王遠航
【作者】 羅湛賢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