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不少網友分享了自己的降溫方法,雖然有些經驗之談確實有效,但依然存在不少誤區,不科學的降溫可能會引發其他問題。


(資料圖)

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中西醫整合醫學科醫生嚴辰整理了常見發熱降溫誤區,并給予相應的解決方法,希望能幫助大家避免“踩雷”,安度特殊時期。

誤區一:發高熱時蓋厚被子捂汗

真相:當發熱超過39℃時,人體需要散熱,如果繼續刻意覆蓋厚重的被子,會使體溫繼續升高。

解析:如果患者本身飲水較少,強行捂汗,可能會有一過性的體溫下降,但由于機體缺水的情況并沒有改善,往往不久就會再次發熱,并且熱勢更盛。中醫學認為,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反復發熱,是邪在少陽的表現,此時,應當禁止發汗、催吐、攻下,以避免損傷陽氣。此外,兒童的體溫調節中樞沒有發育完全,更要避免大汗淋漓,造成脫水。

正確做法——

方法一:將冷毛巾、冰袋、冰寶貼等,放置在前額、頭頂、腋窩、腹股溝等區域,通過傳導降溫。

方法二:以25%-50%酒精擦浴,重點擦拭手心、腋窩、肘窩、腹股溝和四肢,幫助散熱,避開前胸和腹部。

誤區二:發熱要多喝水,每天喝3000毫升以上

真相:發熱時,人們需要適當多喝水,加快代謝,補充水分,防止虛脫,但飲水過量,將導致稀釋性低鈉血癥,即水中毒,因此,飲水切忌過量。

解析:當水的攝入量遠遠超過排出量時,過多的水分會滯留體內,導致血漿稀釋,使血漿中的鈉離子濃度降低,這種現象就是“稀釋性低鈉血癥”,癥狀可能表現為:頭痛、嗜睡、視力模糊、四肢抽搐,嚴重時甚至可能致命。

正確做法——

每天攝入水的總量控制在3000毫升以下,分次飲用,也可根據個人情況,調整為蜂蜜水、淡鹽水、椰子水、檸檬水等。腎功能不全,慢性心衰等特殊人群,請遵醫囑酌情減量。

誤區三:感冒發熱時堅決不洗澡

真相:除了處于急性高熱時期的患者,因為身體虛弱,有跌倒風險,一般不建議洗澡,其余體溫不超過38.5℃,自覺體力尚可的,一般可以洗澡。

分析:傳統醫學既往主張發燒后避免洗澡,主要是以往居住環境密閉性差,尤其是冬季氣溫較低,很容易因為洗澡再感風寒,加重病情。目前,在能夠確保室內溫度的情況下,洗澡并非絕對的禁忌。

正確做法——

1.選擇正確的洗澡時間:避免空腹或過飽時,避免洗澡時間過長。

2.保持合適的溫度:保證室內合適溫度,不要過低,以免著涼,同時避免水溫過高,以免出汗太多。

3.洗后快速擦干,避免受涼,并適量補充水分。

誤區四:陽了還沒發熱,提前吃藥“壓制”

真相:在沒有發熱,僅有咳嗽,咽痛,流涕感冒癥狀時,提前服用退熱藥,不僅可能會掩蓋真實病情,還有可能在真正發熱時,造成藥物過量的問題,損害肝腎功能,值得引起警惕。

分析:現在并不存在明確降低新冠感染率的藥物,無論是退熱藥,中成藥或其他感冒藥,都不能通過提前用藥來預防感染。

正確做法——

在體溫超過38.5℃時,按說明書要求正確服用退熱藥,不可過量服用,疊加服用,縮短用藥間隔多次服用,或和含有退熱西藥成分的中成藥同時服用。

誤區五:對著陽性發熱者周圍環境噴灑酒精

真相:最近,由于新冠感染者大多選擇居家康復,許多人使用消毒劑在家中消毒,但對發熱者周圍環境噴灑酒精,不僅濃度過低,達不到消毒效果,發熱者吸入后還會引起刺激性咳嗽,甚至破壞氣道上皮細胞。

分析:室內空氣主要應當通過開窗通風來進行置換,應當避免不均勻噴灑消毒劑,開窗通風每日2-3次,每次30分鐘以上。

正確方法——

選用消毒濕巾、棉布等,以低腐蝕、刺激性小的消毒劑進行消毒,盡量采用擦、拖等方法,消毒人員應當正確佩戴口罩,做好個人防護,必要時也可使用紫外燈照射消毒。

誤區六:退熱藥一吃,立即復測體溫

真相:退熱藥并非一吃下去就會立即退熱,起效一般需要至少半小時。

分析:退熱藥起效后,一般體溫可以下降1-1.5℃,而非直接降至正常,一般來說,退熱藥持續作用時間為4-8小時,緩釋片為12小時,藥效過了,體溫還是可能繼續上升,服用退燒藥的目的主要是緩解發熱帶來的不適,并不能根除疾病。

正確做法——

服用退熱藥后至少觀察30分鐘再復測體溫。

誤區七:一人發熱,同住人立即放棄所有防護

真相:作為新冠感染者的同住人,做好防護,依然有意義。

分析:新冠感染者的同住人,由于長期生活在一個屋檐下,部分人認為自己作為密接必然“中招”,因此在家中,出于“擺爛”心理,不戴口罩,不分房間活動,不做消毒工作。

正確做法——

新冠感染者的同住人應做到以下五點:

1.及時接種新冠疫苗加強針;

2.戴口罩,勤通風,常洗手;

3.無接觸傳遞物品和餐食;

4.合理的清潔消毒;

5.正確處理陽性感染者的生活垃圾。

關鍵詞: